今年以來,武威市民勤縣公安局把主動創(chuàng)穩(wěn)行動作為開展“三抓三促”行動的重要載體,緊盯群眾的“生活瑣事”、聚焦“鄰里小事”,創(chuàng)新“四診”工作法,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新途徑,及時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0余起,確保了轄區(qū)治安環(huán)境和諧穩(wěn)定,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滿意度不斷提升。
風險隱患預防“巡診”
善于“望”,了解社情,摸清情況。牢固樹立“預防走在排查前,排查走在調解前,調解走在激化前”的源頭調解理念,常態(tài)化開展入戶走訪,深入群眾掌握第一手資料,認真了解掌握群眾訴求,廣泛收集掌握轄區(qū)群眾家庭、婚戀、鄰里、土地等矛盾糾紛線索,為各類矛盾糾紛化解爭取先機、把握主動。
4月18日,夾河派出所民警巡邏至村口,恰遇兩村民因水田灌溉引發(fā)糾紛,民警立即上前詢問情況,通過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講明利弊,雙方終于達成和解,一起糾紛化解在起始萌芽狀態(tài)。
同時,加強宣傳引導,提升法治意識,用群眾聽得懂、易理解的方式進行法律知識講解,把法律“硬道理”變成“家常話”,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表達個人訴求、維護自身權益,避免“小矛盾、小糾紛”上升為警情案件。
矛盾糾紛開門“接診”
突出“切”,把穩(wěn)“脈搏”,號準癥結。在處理糾紛類警情時,社區(qū)民警及時介入,充分發(fā)揮地熟、人熟、群眾信任的優(yōu)勢,快速對各類糾紛“病情”進行接診、精準把脈,找到“發(fā)病”原因,對癥開方,確保糾紛第一時間內解決到位,最大限度提高先期調處成功率。
“牙齒和舌頭也有打架的時候,夫妻之間難免磕碰摩擦,不是什么大事……”7月20日,新河派出所值班民警和社區(qū)民警正在調解一起家庭矛盾糾紛。兩杯熱茶,一張笑臉,擺事實講道理……一個小時后,夫妻二人在民警的見證下重歸于好。
同時,嚴格落實矛盾糾紛警情分級制度,全面梳理110警情與走訪掌握的矛盾隱患點,依據矛盾糾紛的類型、潛在風險、發(fā)展趨勢以及重復報警次數、當事人言行暴力程度和性情特征、警情類別,及時研判評估制定針對性化解處置措施,按照化解難易程度進行分級,將問題“清單化”、清單“責任化”、責任“具體化”。
疑難矛盾多方“會診”
主動“問”,問計于民,搜集“良方”。大力推進社區(qū)警務融合發(fā)展,充分聯動鎮(zhèn)長(政法委員)、司法所長、派出所長(社區(qū)民警)、法庭庭長、村長(村書記、村主任)、治安戶長、社長等力量,共同發(fā)力、多元化解,有效避免矛盾外溢上行,堅決防止矛盾擴大升級。
同時,對非公安機關職責范圍的矛盾糾紛、風險隱患等,及時通報有關部門,明確管控責任主體,充分依靠人民調解、司法調解、治安調解、法律仲裁等手段和機制,分類化解,定紛止爭。
梳理臺賬定期“復診”
勤于“聞”,傾聽意見,跟蹤回訪。對已化解的矛盾糾紛建立臺賬,分類匯總,組織民警定期回訪,認真傾聽當事人意見建議,跟蹤了解其思想動態(tài),切實掌握對調解協(xié)議的落實情況,堅決防止矛盾糾紛出現反彈,確保矛盾糾紛徹底化解。
3月8日,民警走訪時了解到,西渠鎮(zhèn)村民陳某與趙某因婆媳矛盾長期發(fā)生爭吵,民警立即組織雙方進行調解,在民警的耐心勸說下二人均認識到錯誤并互相道歉握手言和。5月4日,派出所民警進行上門回訪,“沒想到,派出所之前給我們調解處理好了,今天又專門到家里來了解,民警們說的對,婆婆媳婦本來就是一家人,要相互幫襯,有啥問題好好商量,沒有啥解決不了的?!标惸潮硎?。
打造矛盾糾紛調處新路徑,書寫基層社會治理新答卷。民勤縣公安局將持續(xù)圍繞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務不缺位”的工作目標,不斷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,全力為人民群眾的煩心事、鬧心事、揪心事開出“良方”,用實際行動守護轄區(qū)社會和諧穩(wěn)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