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的“節(jié)約經(jīng)”
甘肅省金昌監(jiān)獄 杜紅蓮
母親用行動告訴我“勤儉”的家風,并且影響著我們家一代又一代人!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我們也不能丟了傳統(tǒng)家風,就像路遙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所說:“既敢山吃海喝,又能勤儉節(jié)約的雙重生活方式。”
母親是個勤儉節(jié)約的人。我們小時候,家里經(jīng)濟狀況和絕大多數(shù)農(nóng)村家庭一樣,基本都是捉襟見肘。姐姐穿下的衣服、鞋子改一改,就是我的,穿的褲子,大多是補丁撂著補丁,背的書包也是母親自己縫制的,都是由家里的碎布頭拼接縫制而成。我們穿的鞋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熬油點燈做出來的,鞋底是我們穿過的破得不能再補的舊衣裳洗凈裁剪好粘下的千層底,只有鞋底邊上的白布條是母親用自家舍不得吃的雞蛋換來的,盡管日子過得是這樣的困頓,但樂觀堅強的母親總是能把眼前的困難日子應付過去,還把我們兄弟姐妹悉數(shù)送進學校接受教育。對眼前的窘?jīng)r,母親毫不氣餒,經(jīng)常還自得其樂的說,新三年、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。
90年代,農(nóng)村家庭飲用水是個大難題,常常得到二、三里外的地方去挑,母親瘦弱的肩膀,擔上兩桶水,晃晃悠悠的往家里挑,中間不敢停下來歇息,生怕放下桶的那一瞬間,會把水漾出去一些。灑著汗珠子挑回來的水,格外金貴,常常需要統(tǒng)籌用水的順序,洗菜水要靜置一段時間,澄清后用來喂豬、喂雞,沉下來帶有泥沙的渾水則用來澆菜、澆花,洗臉水則接著洗衣服,完了后灑院子,就是這樣在順序上分毫不亂,盡最大努力的謀劃節(jié)約,全家人度過了最苦難的一段時光。
隨著改革開放,城鄉(xiāng)人民的生活有了質(zhì)的飛躍,農(nóng)村和城市里一樣,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,水龍頭輕輕一擰,清澈的水便嘩嘩嘩的流出來,流進鍋里、壺里、缸里,祖祖輩輩用水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。但母親節(jié)約水已經(jīng)成了雷打不動的習慣,少半盆水,母親的洗臉問題就能解決。我們給母親端洗臉水,常常是大半盆,必會招致母親的不滿,嫌我們浪費水,母親經(jīng)常教育提醒我們,要節(jié)約用水。
對母親來說,生活中要節(jié)約的地方太多了,熬稀飯要提前把米泡一下,看著差不多了,關(guān)閉電源,再燜一會。熬稀飯的同時要蒸雞蛋或者做別的,總之,是要充分利用,不能浪費每一滴水、每一度電,每一張紙。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籽。從記事起,母親就教我們背一些簡單的古詩詞,經(jīng)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母親,對糧食更是有著深厚的感情。母親常常對我們講起那段苦難的歲月,充滿了對當下幸福生活的感激、滿足。過下苦日子的母親,一生秉持的理念就是愛惜、惜物、惜福。母親最看不得浪費糧食,我們姐妹幾個生活在城市里,偶爾剩下的飯菜,沒法處理,只能倒掉。母親對此深惡痛絕,要求我們做飯時寧少不多,剩下的下一頓熱著吃,總之絕不允許我們把剩飯剩菜直接倒入垃圾桶,母親自己身體力行,把我們剩下的饅頭、面條曬干,帶回老家,讓鄰居們作為飼料喂雞、喂豬。深受稼穡之苦的母親,深深懂得,糧食的來之不易,從種到收,每一粒糧食都凝結(jié)著農(nóng)民的汗水。母親常常對我們講,麥收時節(jié),是真正的龍口奪食,天氣越熱,越利于莊稼的收割、歸倉,而麥收的主角,就得承受赤日炎炎似火燒的苦處。
興家猶如針挑土,母親就是這樣的一以貫之,家里平常用過的紙箱,母親常把能用的繩子取下來扎成捆,以備不時之需。母親也要求我們,把不用的紙箱子放在垃圾桶邊,方便院子里拾垃圾的人們。我們用過的舊本子,母親把空白的紙取下來,重新裝訂好給村里有需要的人家,母親認為,物盡其用是對物品真正的珍惜。
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一絲一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這么多年和母親一起,從小的耳濡目染,我們兄弟姐妹在生活中也始終秉持著浪費可恥的理念,無論工作還是生活,都能堅持做到不慕虛榮,腳踏實地。從節(jié)約公家的一滴水、一度電、一張紙做起,已經(jīng)成了我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
諸葛亮在《誡子書》中說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,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多少年來,在中國社會發(fā)展的各個時期,艱苦樸素、勤儉節(jié)約都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(tǒng)美德,得到倡導,保持和發(fā)揚。這也是我國由小到大,由弱到強的重要因素。
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。繼承母親的好作風,傳承節(jié)儉好家風,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,相信作為兒女的我們一定會交出讓母親滿意的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