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紅溝鎮(zhèn)常年活躍著一支“馬背上的宣講工作組”。他們走牧區(qū)、進氈房,用心扶智,用情扶貧,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“馬背騎士”。
從蘭州出發(fā),我們“三區(qū)三州行”攝制組行駛了三百公里,來到天祝藏族自治縣大紅溝鎮(zhèn),尋找一支“馬背上的宣講工作組”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團委書記 鄭海靜:我們這兒就屬于正兒八經的山溝溝,山大溝深,然后山路比較崎嶇,那現在我們就去尋找我們的馬背上的宣講小分隊。
大紅溝鎮(zhèn)位于祁連山深處,這里的居民主要以放牧為生。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,曾是天祝縣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(qū)。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車程,我們終于見到了“馬背宣講工作組”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派出所所長 張永韜:今天我們主要宣講的內容是預防電信網絡詐騙,說說這網貸。網貸這種類型的詐騙比較多,一般網上貸款千萬不要相信,尤其你考了大學以后,不能相信這個。電信詐騙是全社會的公敵。一戶人家讓騙個幾萬元錢,那都已經又返貧了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長 辛義雄:因為這地方信息確實特別閉塞,外面來的人也特別少,外面進來的信息也特別少。我們就感覺,我們每次來以后他們那種渴望的眼神,我感覺就是我們工作最大的意義所在。
工作組告別時已經是下午兩點,他們還要趕兩個小時的路程前往下一個放牧點。他們帶給牧民的不僅是貼心的現代生活常識,還有國家的大政方針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長 辛義雄:因為牲畜越養(yǎng)越多,草場就慢慢開始退化了,退化以后,它對整個生態(tài)屏障的作用就下降了。
通過對祁連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和生態(tài)扶貧政策的宣講,當地牧民逐步減少了養(yǎng)殖數量,草場植被得以恢復,牧民養(yǎng)羊的效益反而提高了。馬背宣講工作組還積極引導牧民,通過栽培藜麥、油菜等作物,在保護草原生態(tài)的同時,實現了經濟收入的提升。2013年,當地牧民放牧養(yǎng)殖,年收入約兩千多元,到2020年,每年有八千多元的人均收入,牧民們的生活有了保障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長 辛義雄:現在這個羊價怎么樣?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牧民 那得雙:羊價好。
辛義雄:一個羊羔子現在賣多少錢?
那得雙:一千多元錢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員 喻文暉:現在生活當中有沒有啥大的困難,需不需要我們(幫助)?
那得雙:生活好得很,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員 顧志榮:有一次我和我們一個隊員,一塊兒出去宣講。當時又是雪天,途中我們的馬因為疾病的原因,不能騎,我們只能走,在雪地上走了4個小時,最終走到了目的地。聊到大約晚上10點多的時候,有兩個牧民小伙,從他們羊圈里拉回了一只綿羊,他要把那只綿羊宰了。我苦口婆心地勸了半個多小時都勸不住,我不是說這只羊有多么地昂貴,但是這件事情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,我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做一個馬背上的宣講員。
一天的宣講工作結束了,我們跟隨馬背宣講工作組的顧志榮回到他駐村幫扶的西頂村。兩年多來,他已經把這里當作了自己的家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員 顧志榮:這座蔬菜暖棚,是我們自己搭建的。蔬菜棚里種的菜,卻挺豐富的,不光我們自己夠吃了,當地的牧民群眾他們也夠吃了。
馬背宣講工作組已經走過近十個年頭,不論春夏秋冬還是冰霜雨雪,他們穿行在全鎮(zhèn)300平方公里的12個宣講點之間。每次來回路程近140公里,他們累計行程兩萬多公里。幫助牧民了解和享受到了各種惠農政策,打通了基層宣講工作的最后一公里,服務著廣闊草原上的最遠一家人,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甘肅省武威市天??h大紅溝鎮(zhèn)馬背宣講工作組組員 顧志榮:我就想在這兒踏踏實實地呆著,為牧民群眾做點好事、做點實事。